裁纸、砸刻、上色……在莒国古城商业街内的剪纸博物馆内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《莒县过门笺》传承人于红正带领学生们一边讲解着过门笺的历史和制作技巧,一边演示着制作过程。
不一会儿的工夫,一张普通的彩纸在她的一剪一刻间,逐渐变成了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。
粘福字、贴春联是欢庆春节的“标配”。
而在山东省内,以莒县为代表的部分县市,春节贴“过门笺”也是家家户户过春节时的传统。
“过门笺、落门笺,落在地上都是钱”。
传统的过门笺长约一尺,宽约七寸,中间镌有图案,镂空的饰面上有方孔钱纹、万字纹、水波纹等,下呈穗状。
每套5或6张,颜色各不相同。
因为有着的美好寓意,每当春节到来时,过门笺与春联一起,被家家户户张贴在门楣上。
微风拂过时,五颜六色的过门笺随风翻动,为本就热闹的节日气氛增色不少。
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“莒县过门笺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,莒县第二中学美术教师于红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,让这门以往只能在春节期间才能见到的古老艺术,拥有了新的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,重新焕发了生机。
“过门笺的制作到我这里已经传承了四代。
我从小就看着父亲制作过门笺长大,当时还觉得司空见惯,并没有太大的兴趣。
但父亲经常教育我说,这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宝贝,一定得把它传承下去。
”于红回忆说。
在于红的工作坊里,偌大的空间被她的剪纸作品布置成了一个“花花世界”,置身其中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过门笺,也可以看到带有时代特征的各种花样剪纸。
此时的过门笺已经不单单是只有春节时才有的一件装饰品,已经演变成承载一方文化的艺术品。
记者看到,于红的创作工具有很多,光刻刀就有二三十把。
“过门笺都是套色剪纸,她先用凿子凿出大轮廓,然后再换刻刀切,画面中精细的部分,再用剪子细致地精剪。
”说着,她便拿起一张彩纸为记者演示起来。
只见她拿起一把小小的剪子,用剪尖在纸面上快速翻飞,两三分钟后,一幅精致的过门笺就完成了。
记者了解到,近年来,莒县当地政府对该项目加强了引导和政策扶持。
通过对套色、套印、套版等多种传统工艺的挖掘,先后制作出各种新的款式进行推广,并组织巧手老艺人带动亲戚、带动邻居、带动全村加大辐射面,促进工艺的快速改进。
还通过举办艺术节、剪纸比赛、民间艺术展演等活动,评先树优,鼓励表扬“过门笺”制作艺人,把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不断发扬光大。
(来源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)编辑:于一杉审核:林凡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版权所有。? Since 2023 .绿软下载站 All rights reserved.